“五一”假期即將到來,相關旅游平臺數據顯示,“五一”假期入境游訂單量已經同比增長了173%。近期,六部門發(fā)布優(yōu)化離境退稅政策,一系列措施為持續(xù)擴大入境游的規(guī)模,能發(fā)揮怎樣的作用?入境游,不管在文旅,還是在消費市場,又如何成為一個新的增長點?《新聞1+1》連線中國旅游研究院副院長馬儀亮,一起帶來解讀分析。
未來吸引更多外國游客,哪些服務還需要繼續(xù)提速和提升?
中國旅游研究院副院長 馬儀亮:1.品質服務的下沉。中國地域比較廣闊,不同的省和地區(qū),自然風貌、風土人情都會有很大差異,每一個地方目標的客源優(yōu)勢、客源市場都會有差異。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入境游客會越來越下沉到一些中小型的城市或者目的地,所以相關服務工作還要進一步下沉到中小城市。2.跨部門、跨行業(yè)之間,跨區(qū)域之間服務的聯(lián)動。比如外國游客來了之后,可能去的地方會有幾個城市,相關線路要配套起來。另外,比如一些支付手段,有的地方會做放心付,有的地方會做數字人民幣“硬錢包”,有的地方也在推預付卡,從中選擇一兩個效果比較好的,在全國先鋪開,然后通過相關的政策,打通一些技術手段。
各個省份吸引更多外國游客,還可以如何發(fā)力?
中國旅游研究院副院長 馬儀亮:1.在城市營銷的過程當中,要把“自述”營銷變成“他述”營銷。比如“走出去”,我們自己宣傳自己很好,可能境外游客會遲疑。如果我們讓境外網紅也好,境外的供應商、旅行社也好,他們來宣傳中國好,那么外國游客更容易認同他們的說法。2.跨區(qū)域線路的推出和營銷推廣。外國游客到中國來,通過監(jiān)測發(fā)現(xiàn),平均一個外國游客的停留時間超過七天,平均在一個城市的停留時間將近三天,也就是說他一次要去兩到三個城市,他是按照線路來走的,可能不是按照某一個點來走的,所以我想在跨區(qū)域之間不同的線路要形成互動。3.品牌營銷慢慢要轉化成產品營銷。比如讓外國游客知道湖北或湖南比較難,但是讓他知道三峽、神農架,這些相對比較具象化的產品,可能更加容易接受。
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