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无码视频转区_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老师快_国产一级A爱婬片免费播放桃_一区二区有码AV在线播放

歡迎來訪 東昌府新聞網-聊城視音頻新聞門戶網站

手機網站  |   幫助中心

首頁 > 國內時訊

足不出戶就能體驗考古現場?《中國考古大會》來了!

作者:東昌府新聞網 發(fā)表于:2021-11-26 10:10:33  點擊:

5300年前,中華文明的一縷曙光從長江下游一片水鄉(xiāng)澤國中緩緩升起。一個臨水而居、夾河筑城的神秘古文明開始在東方大地上大放異彩。早在新石器時代,位于現在的浙江杭州余杭良渚古城遺址反山王陵出土的“玉琮王”上就有了1毫米內能雕刻五六條紋路的“微雕技術”,有了8個故宮那么大的古城,有了集防洪、蓄水、調水等功能于一身的水利工程。

11月20日,在中央宣傳部指導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歷時一年策劃制作的首檔考古空間探秘類文化節(jié)目《中國考古大會》開播。首期節(jié)目中,一場場沉浸式探秘和表演,以虛實結合的舞臺形式,再現了良渚先民的生活圖景。

沉浸式考古不枯燥

近年來,央視的“大會”系列不斷推陳出新,從漢字、成語,到詩詞,再到地名、國寶……每一個文化取景框,都為觀眾打開了一道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亮麗風景線?!吨袊脊糯髸肥抢^《中國國寶大會》之后,央視在2021年推出的又一檔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節(jié)目。

一把手鏟,見證中華大地“滿天星斗”;幾代耕耘,賡續(xù)中國考古百年華章。2021年是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中國考古大會》秉持“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的創(chuàng)作初心,展現考古人對中華文明起源、發(fā)展脈絡、燦爛成就和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五千多年前神秘的良渚古國是何模樣?“考古推廣團”穿越時空隧道,在探秘之旅中,他們踏訪反山墓地的模擬場景,體驗良渚先民的玉雕世界,感受古城宮殿的宏偉精致。透過舞蹈秀《琮·琢玉成器》和《城之歌》,觀眾們細膩感受著當時玉器匠人“擇一事,終一生”的精神,還有良渚古國的壯闊與精致。當看到五千多年前良渚先民的生活面貌生動呈現,許多觀眾既感動又驚嘆。

刻板印象中,考古學與枯燥、艱澀相關聯,為了打破固有印象,為做好考古和歷史研究成果的活化利用與有效傳播,《中國考古大會》在遵循“科學、準確、嚴謹”創(chuàng)作原則的基礎上,從電視綜藝屬性和大眾傳播規(guī)律出發(fā),結合考古工作自身的神秘氣質和探索精神,首創(chuàng)考古空間探秘形式,以“發(fā)現發(fā)掘、整理闡釋、保護傳承”為主線,在抽絲剝繭問道真相的過程中,打造懸念叢生、高潮迭起的文化節(jié)目觀賞體驗。

讓考古遺址“活起來”

在《中國考古大會》首期節(jié)目中,一幅生機盎然的良渚古城“數字化全景圖”緩緩舒展開來。節(jié)目在呈現模式上首創(chuàng)“考古空間探秘”,用歷史場景的激活、體驗氛圍的營造、文化圈層的匯聚,打造了一個個讓觀眾仿佛身臨其境“圍觀大型考古現場”的場景。

節(jié)目聚焦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北京周口店遺址、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陜西西安唐長安城遺址等12大考古遺址。邀請了30多位考古專家和文化學者,次第踏上12大考古遺址,通過空間探秘與任務解鎖,聯結考古場景,復現歷史圖景,用現代表現手法營造身臨其境的氛圍體驗,向觀眾全景展現了中國考古事業(yè)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發(fā)現,講好中國考古工作背后所承載的時代價值、文化特質和民族精神。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看完首期節(jié)目,非常振奮,他表示:“節(jié)目通過考古學家的講述和現場探秘,讓我們如同走入考古發(fā)掘現場,通過舞蹈、實驗考古和復原模型,走進古人的物質和精神世界。”

據悉,《中國考古大會》依托“總臺超高清視音頻制播呈現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技術支撐,充分挖掘總臺AI+VR裸眼3D演播室技術的特點,針對每個考古遺址量身打造不同的“視+聽+觸”場景,實現技術應用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

揭開歷史帷幕的考古人

《中國考古大會》首期節(jié)目播出后,文物界、考古界十分振奮,大家一致認為,節(jié)目制作精良、內容豐富、觀點表述權威準確、形式新穎。有網友在節(jié)目播出后發(fā)表感言,“本考古發(fā)燒友體驗感很妙,有種現場體驗大師課的感覺!”“節(jié)目真是干貨滿滿,好看好玩還能學知識”“6歲的孩子看完節(jié)目表示長大了想當一名考古學家”。

《中國考古大會》不僅把考古“現場”搬到電視舞臺,還將考古人當成敘事的主角?,F場施昕更孫子施時英的闡述,引出了這一期最讓人動容的一段往事。

1936年冬天,一名24歲,戴著眼鏡、斯文儒雅的青年,蹲在家鄉(xiāng)良渚棋盤墳的一個干涸潭底,正尋找著什么。一兩片黑色有光的陶片出現在他的視線中。在西湖博物館工作的施昕更,隱約感到在自己從小生活的這片土地上,似乎存在著一個神秘的古文明遺址。

他隨后將自己的發(fā)現和想法上報博物館,獲得支持后,正式開啟了對遺址的田野考古發(fā)掘。從1936年12月到1937年3月,考古發(fā)掘共進行了三次,獲得了大量的石器、陶片、陶器等實物資料,沉睡了五千多年的良渚文化,開始露出閃光的一角。

彼時的中國,正值內憂外患,風雨飄搖之時,施昕更將他的考古發(fā)現匯總成《良渚:杭縣第二區(qū)黑陶文化遺址初步報告》手稿,幾經波折,終于在1938年出版。這份凝聚著沉甸甸的家國情懷的報告出版后,施昕更毅然投身抗日運動,卻于第二年不幸染病去世,年僅28歲?,F今的良渚博物院里,依然保存著這份珍貴的報告。

施昕更先生的后代,依然在這片土地上從事文物保護工作。就在施昕更撰寫報告的58年后,1994年,施時英也進入了西湖博物館從事考古工作。他說,“我在博物館資料室看到祖父寫的這份報告,翻開它的卷首語,第一句話就是‘謹以此報告紀念我的故鄉(xiāng)’?!本硎渍Z中還有這樣幾句話:“我們上古的祖先,堅忍地開辟了這廣漠的土地,創(chuàng)下了彪炳千秋的文化。我們今天追溯過去,應當如何兢兢業(yè)業(yè)地延續(xù)我們的生命與光榮文化。中國絕對不是其他民族可以征服的。歷史明明告訴我們,正因為有淵源悠久、博大堅強的文化,所以我們生存在這艱巨偉大的時代,更要以最大的努力來保存我國固有的文化。不使毀損毫厘,方可使每一個人都有了一個堅定不移的信心。”

一代代考古人通過考古理解古今之變,他們是揭開歷史帷幕的人,讓中國考古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在節(jié)目尾聲,幾位專家表達出的身為考古人的那份自豪令人感動。他們說:“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看到這么多年輕人愿意學考古,作為老考古工作者無比欣慰。”點亮中華文明的溯源之光,他們用一把手鏟叩問文明沃土。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