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福建省晉江市,2912畝紅樹林沿著海岸線形成一道長長的綠色“城墻”,抵御著臺風風暴潮對海岸線的沖擊。
3月31日,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碼頭鎮(zhèn),長江江西瑞昌段梁公堤上擺放著石塊,用來解決頻發(fā)的崩岸險情。
3月29日,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鎮(zhèn),福建省區(qū)域防汛抗旱應急救援中心,救援隊隊員將皮筏艇扛回岸上。當日的訓演中,救援隊隊員們演示了翻舟自救、U型飛艇救援和O型快速救援等項目。
3月30日,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應急指揮中心,國務院普查辦評估組副組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楊賽霓在觀看智慧應急指揮平臺。
3月29日,福建省晉江市靈源山,58歲的森林消防員許英明(右一)等待訓演開始。由當地村民組成的森林消防隊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
3月29日,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鎮(zhèn),福建省區(qū)域防汛抗旱應急救援中心,新建成的訓練基地可滿足300人常駐、500人輪訓、年培訓達3萬人次的需求。
3月29日,福建省晉江市靈源山,一張掛在帳篷內的地圖,標記著消防栓的位置。山上約8.53千米的森林防火管道沿著靈源山山脊向森林內延伸,守護著這片山林的安全。
3月30日,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應急指揮中心,智慧應急指揮平臺的屏幕上標記了易發(fā)生災害的地點。
3月29日,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鎮(zhèn),福建省區(qū)域防汛抗旱應急救援中心,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水上救援實景訓練過程。
3月30日,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桂林街道瑞民社區(qū),當地社會救援隊伍的隊員正在廣場上向群眾科普救援知識。2005年,當地曾發(fā)生5.7級地震,造成10余人遇難。
3年前開始,近500萬人在祖國大地上不停奔波,為了共同的一件事——為山河“體檢”。
這場參與人數多、耗時長且困難重重的“體檢”,共獲取了數十億條全國災害風險要素數據,囊括了全國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氣象災害、水旱災害、海洋災害、森林草原火災等六大類23種災害的致災要素數據,基本摸清了全國自然災害風險隱患“底數”,查明了重點地區(qū)抗災能力,防災、減災、救災也有了新“抓手”。
“體檢”的生命力在于應用。當這些自然災害普查數據插上數字化“翅膀”,災害風險監(jiān)測就快了一步。
借助第一次自然災害普查數據,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研究所、地理科學學院研究員高路與團隊研發(fā)了“臺風-暴雨-洪澇”臨災風險動態(tài)預估模型,該模型可以預測臨近1小時到未來1個月甚至1個季度的災害風險?!帮L險監(jiān)測一定要走在前面?!备呗氛f。
臺風是福建省最主要的自然災害之一。普查數據顯示,1978年至2020年,福建省因災死亡失蹤人口中,臺風導致的占38%。臺風造成的經濟損失在所有自然災害中占比高達48%。
災害來臨時,老百姓最關注的是逃生。高路介紹,該模型可根據此次普查獲得的應急避難場所位置和容量等數據,確定哪條線路距離人群最近,哪條線路可以讓更多人逃生,哪個避難場所能容納的人數更多,讓人們獲得生的希望。
在江西省,這些“體檢”數據上了“屏”,成了協助人們防災減災的“千里眼”“順風耳”。在江西省許多地區(qū)都有這樣一塊屏幕,一端連著防災、減災、救災的決策者和執(zhí)行者,另一端連著眾多老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
今年3月24日起,江西省已提前進入汛期,素有“長江入贛門戶”之稱的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敲響了水情監(jiān)測的警鐘。
瑞昌市基于山河“體檢”數據,投資2300萬元搭建了智慧應急指揮平臺。災害種類、風險點、應急力量、應急物資、應急預案等風險普查各類資源數據在此一目了然。
“目前,長江瑞昌段的水位距離警戒線還有10.46m,一旦到了警戒水位,系統(tǒng)就會自動預警,啟動應急響應。”3月31日,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應急管理局局長陳衛(wèi)國站在該市智慧應急指揮平臺的大屏幕前,演示該市在汛期如何“一屏看水”“一屏管水”。這個屏幕還可以進行“一屏管山”“一屏疏散群眾”,甚至能實現自然災害風險隱患全鏈路管理。
“這塊屏是應急指揮調度的‘大腦中樞’?!标愋l(wèi)國說,“當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的時候,(智慧應急指揮)平臺可以告訴你答案。數據,讓生產生活更安全!”
此外,山河“體檢”數據賦能還讓救援快了不止一步。
“救命啊!救命!”隨著呼救聲響起,3月29日,一場水域應急救援演練在福建省防汛抗旱區(qū)域應急救援中心的訓練基地拉開序幕?,F場模擬的情景是落水人員長時間浸泡在水中,已經體力不支。作為福建省防汛機動救援支隊副隊長,95后青年蘇竟成與隊友們駕駛著動力艇,爭分奪秒地搶救被困人員。不到5分鐘,他們成功將兩名落水人員救上了岸。
正是基于福建省第一次自然災害普查成果,當地發(fā)現地方應急救援力量存在“分散管理、各自為政”的情況,缺乏專業(yè)性、技術性、綜合性的跨區(qū)域快速機動的核心救援力量,才決定建設該訓練基地,從而實現救援力量“就近調配、快速出動”。
蘇竟成表示,到這里訓練之前,他與隊員們更多是在靜水中訓練,很少有機會模擬真實的洪水情景。他說,在訓練中模擬的危險情景越多,在實戰(zhàn)中老百姓面臨的危險就越少。該救援隊曾在這里模擬暴雨中河道上游泄洪導致人員被困的救援情景,這讓大家真有了搶險的感覺。
目前,該項目仍在建設中。據介紹,項目建成后,當地的應急救援效率預計將提升20%以上,異地支援隊伍應急救援戰(zhàn)勤保障支撐效率提升20%以上,重大自然災害救援響應時間也將縮短1小時。
這些只是山河“體檢”數據應用的縮影。當前,在全國多地,這些山河“體檢”數據的“溢出效應”正在持續(xù)顯現。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