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內蒙古打響防沙治沙攻堅戰(zhàn),從一代代治沙人到“三北”防護林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再到向沙漠要效益,實現(xiàn)了從“沙進人退”到“綠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石佳/攝(左一為治沙勞模殷玉珍,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內蒙古自治區(qū)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壯觀的“光伏長城”起伏在沙漠之中匯集成一片光伏藍海,這個不久前啟動的鄂爾多斯市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光伏長城”工程,將譜寫生態(tài)效益、經濟價值雙贏的治沙新篇章。
“這‘光伏長城’不僅僅是‘生態(tài)長城’‘綠電長城’,更是‘產業(yè)長城、創(chuàng)新長城、富民長城’?!?月28日,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能源局副局長鐘宇展這樣評價。
記者看到,在光伏藍海之下,翠綠的楊柴隨風搖曳,枝頭開出一朵朵淡紫色、艷粉色的小花。而在200多公里外的門克慶嘎查,一邊是淡綠色的沙柳,一邊是綠油油的土豆苗,沙生植物與經濟作物在沙漠里和諧共生。
在沙漠里卻見不到沙
對于當地人來說,如今沙漠里開出花、長出糧食的奇特景象,是70余載,內蒙古一代代治沙人,不畏艱辛、久久為功,努力創(chuàng)造出的防沙治沙人間奇跡。
“不治沙,人都沒辦法活?!苯衲?0歲的李智華,出生在門克慶嘎查,在他的記憶里,這里曾是一片荒漠,當地人深受沙塵暴的危害。
2000年左右,當時的門克慶嘎查長阿文色林爭取到國家治沙項目,李智華主動承擔起1.5萬畝的治沙任務。每天天還沒亮,李智華和幾戶村民,帶著水、炒米、餅子,背著沙柳苗、拿著鐵鍬就出發(fā)了,他們至少要步行半個多小時才能走到治沙點,他們半跪在沙窩里,種下一株又一株沙柳。
每到春季,李智華和村民就到沙漠里種樹,有的沙柳枯死了就再種,如此反復了5年,才終于達成目標。
后來,當地又先后7次進行大面積飛播造林。如今,門克慶嘎查19萬畝的荒漠已變成了連片成塊的綠洲,植被覆蓋率由不到12%提升至現(xiàn)在近70%,沙柳成林、楊樹成海,羊柴、沙打旺、紫花苜蓿郁郁蔥蔥,農牧民家里種植的土豆、葵花長勢也越來越好。
毛烏素沙地是中國四大沙地之一,總面積4.22萬平方公里,其中三分之二都分布在鄂爾多斯,而烏審旗更是全境位于毛烏素沙地腹部。
6月20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來到烏審旗烏審召鎮(zhèn),進入毛烏素沙地北部裸露沙地治沙點,當天下起了大雨,烏審旗林業(yè)和草原局工作人員陳子亮感嘆:“平時來這兒都熱得很,今天倒是涼快,這場大雨也說明我們治沙效果不錯。”
陳子亮向記者介紹目前已很難看到集中連片的沙漠,“這兒算是一片”。一眼望去,這片沙地也穿上了由沙障編織成的“格子衫”,郁郁蔥蔥的沙生植物長得有50厘米高。
在記者看來幾乎相同的沙障,陳子亮卻介紹說,根據沙丘不同的地形地貌,有平鋪式沙柳沙障、沙柳低立式網格沙障、草方格沙障等十幾種沙障模式,“在背風陡坡鋪設立式沙障,在迎風緩坡鋪設平鋪式沙障”。
從《堅決打贏黃河“幾字灣”毛烏素沙地治理殲滅戰(zhàn)》的展板上,能清晰地看到烏審旗將149萬畝裸露沙地劃分為5個區(qū)域,按照“東西阻隔鎖邊、東部保護修復、南部產業(yè)振興、西部精準治理、北部沙地殲滅”的工作方針,統(tǒng)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tǒng)治理。
意為“不毛之地”的毛烏素,如今蒼翠滿目,生機撲面。目前,烏審旗已完成治沙造林1064萬畝,森林面積達到579萬畝,森林覆蓋率和植被覆蓋度分別達到32.92%和80%。
“不能讓沙欺負死”
六十載,三代治沙人,烏審人的治沙基因似乎與生俱來。內蒙古自治區(qū)黨委宣傳部曾授予綠色烏審治沙群體“北疆楷模”的榮譽稱號。
“寧可種樹累死,也不能讓沙子欺負死?!苯衲?8歲的殷玉珍是烏審旗無定河鎮(zhèn)薩拉烏蘇村人,從19歲至今,她與沙子“較勁”了30多年,種下了7萬畝綠色長廊,獲得了“時代楷?!薄叭珖郎持紊呈髽吮薄爸腥A環(huán)境獎”等整整一面墻的榮譽。
1985年,殷玉珍從山西嫁到烏審旗,第一眼望出去,她就絕望了。一個半掩在沙漠里的地窖是她和丈夫白萬祥的婚房,方圓幾十公里,沒有第二戶人家。家門口就是漫漫黃沙,一刮風就被沙子堵了門,風一停,全家人一起用鐵鍬把門口的沙一點點挪開。
殷玉珍記得第一批種下600多株樹苗,最后只有10株成活,但她沒有退縮,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風沙把樹苗吞噬了她就再栽。為了植樹她每年要穿破10多雙鞋,種樹用的鐵鍬、鎬頭、樹剪換了一批又一批。
為啥有的樹刮走了,有的樹成活了?最后殷玉珍得出結論,要讓樹刮不走,就得先壓風障。先種灌木,擋風固沙,還能蓄水保墑,保證樹的成活。不斷的挫折和失敗,使她漸漸摸出了治沙造林的經驗:層層設防、步步為營,先種上一排排的沙蒿,擋住風把流沙固定下來,再在沙蒿帶中間栽植沙柳、楊柴、紫穗槐等灌木樹種。
如今,經過殷玉珍改造的沙漠已變成了良田,長出的谷穗又粗又長,熬出來的米粥油亮亮。從“種樹能人”到“致富能人”,殷玉珍帶動周邊群眾積極治沙種樹,當地涌現(xiàn)出3000畝以上的造林大戶240多戶,家家年收入都不少于30萬元。
認準了治好沙、用好沙這個目標,殷玉珍心里還有新打算,她說:“我想通過種樹、種植、養(yǎng)殖的良性循環(huán)發(fā)展,不但向沙漠要綠色,還要向沙漠要效益。反正我是跟沙漠耗上了,這輩子跟沙漠‘沒個完’!”
向沙漠要效益
中國林科院首席科學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長盧琦,把中國70余年治沙的探索與實踐大致分為3個階段:全民動員、進軍沙漠的起步階段;國家意志、工程帶動的發(fā)展階段;科學治理、提速增效的推進階段。
“以前治沙是在沙里求生,現(xiàn)在要在沙里淘金?!睘鯇徠炝謽I(yè)和草原局綜合業(yè)務辦主任霍飛鵬介紹說,烏審旗鼓勵企業(yè)和農牧民做大做強林沙產業(yè)和生態(tài)農牧業(yè),當前,農牧林草沙產業(yè)總產值達41.71億元,農牧民人均收入中,來自林草和生態(tài)種養(yǎng)殖的收入占比提升到70%以上,實現(xiàn)了從“綠富同行”到“綠富同興”的轉變。
采訪霍飛鵬是在吃早飯的過程進行的,因為9點之后,他要趕往100多公里外的烏審召鎮(zhèn),查驗治沙項目進度。采訪的半個小時里,霍飛鵬的電話總是響,今年36歲的他,近一年來,幾乎沒有休過周末,最忙的時候一天只能睡3個多小時,他粗略統(tǒng)計,有時候一上午就能接打80多個電話。
“治沙項目基本都交給當地農牧民,目前發(fā)展的治沙大戶將近300戶。”霍飛鵬接聽的電話也大多來自農牧民,他要詳細解答每一戶承包的治沙區(qū)域在哪里,能享受多少補貼,該如何規(guī)范治沙等問題,“同事們給我起了個外號叫‘聽長’”。
如何實現(xiàn)“綠富同興”, 今年40歲的劉二飛帶領全村人交上了答卷。
“大家都叫我‘沙柳書記’,因為我能讓沙柳條變廢為寶?!眲⒍w是烏審旗圖克鎮(zhèn)烏蘭什巴臺村黨總支書記,“早年間,這里土地嚴重沙化。為了生計,村民們開始向沙漠進軍,30年來陸續(xù)種下18萬畝樹木,其中沙柳面積達15萬畝?!?/span>
2018年,劉二飛當上書記,他開始思考如何能向沙漠要效益,用經濟效益反哺生態(tài),經過長達一年的考察,他找到了最適合當地發(fā)展的路子。
“沙柳具有‘平茬復壯’的特性,3-5年內如不進行平茬則會自然休眠死亡,平茬過后越長越旺?!笨礈柿诉@一規(guī)律的劉二飛,2019年起,帶領村民開辦了生物質顆粒廠,他們通過平茬沙柳,回收利用樹木枝條、農作物秸稈等農林廢棄物,生產加工成為新型環(huán)保生物質顆粒,銷售到全國各地。
“如今,生物質顆粒廠已配備各類生產設備32臺,年產生物質顆粒燃料1萬噸。”劉二飛告訴記者,如今烏蘭什巴臺村常住的村民,家家戶戶都免費安裝了生物質顆粒爐,用燒沙柳代替燒煤,既環(huán)保又省錢,現(xiàn)在農牧民平茬后的沙柳,他都以300元一噸的價格回收,此外,農牧民也能用沙柳來換取生物質顆粒。
“我最高興的是有一天賣了400噸生物質顆粒,貨車一輛接一輛拉貨,廠房的小院兒都停不下了?!眲⒍w腦子里總是能不斷冒出新點子,如今他又規(guī)劃著把生物質顆粒做成生態(tài)木板用作家具材料,還要進一步從沙柳中制取甲醇燃料,從沙漠向航海領域進軍。
同樣,今年29歲的李孔也在向沙漠要效益,把不可能變成現(xiàn)實。
2014年,李孔跟隨父親一起來烏審旗時,才剛剛大學畢業(yè),他從老家陜西靖邊坐火車,又轉大巴車,顛簸了兩天才到,“當時覺得特別荒涼,連草都沒有,光禿禿的?!逼鸪?,李孔只能住在當地村民留下的磚房里。雖然現(xiàn)在條件越來越好了,但遠離城市生活的李孔,也少有業(yè)余生活,“想出去就到別的棗業(yè)基地轉一轉”。
“大家都不看好我們,不相信在沙漠里能種活棗樹?!崩羁子浀?,第一年,他們栽種了20多個品種,剛過完冬就死了十幾種,“沒想過放棄,我爸說只要能活一種就有希望”。經過多年的培育,針對治理毛烏素沙地、庫布齊沙漠的沙地、梁地、灘地3種立地類型區(qū),李孔和父親通過嫁接手段培育出3種內蒙古獨特蒙棗優(yōu)良品系,成立了毛烏素棗業(yè)研究所,目前已經在烏審旗推廣種植了5000多畝,在鄂爾多斯種植了4萬多畝。
鐘宇展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規(guī)劃建設的庫布齊沙漠400公里“光伏長城”和毛烏素沙地風電光伏“一廊多點”工程,將實現(xiàn)庫布齊1200萬畝沙化土地、毛烏素300萬畝裸露沙地全面治理,容納1.5億千瓦總裝機容量。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