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无码视频转区_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老师快_国产一级A爱婬片免费播放桃_一区二区有码AV在线播放

歡迎來訪 東昌府新聞網-聊城視音頻新聞門戶網站

手機網站  |   幫助中心

首頁 > 學習教育 >教育動態(tài)

打破學科壁壘,文科生也學算法

作者:東昌府新聞網 發(fā)表于:2025-08-19 09:57:07  點擊:

2025年秋季學期開學在即。在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新媒體學院(以下簡稱“新媒體學院”)2025級網絡與新媒體專業(yè)(智能傳播方向)本科新生的課表上,智能編程與AIGC視聽媒體實踐相鄰,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智能傳播導論被排在同一天。

這種“文理混搭”的學習是該專業(yè)新生的日常。西安交大新媒體學院副院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孫鶴立介紹,這是學校新媒體學院打破傳統(tǒng)學科壁壘、構建“通識課+專業(yè)課+技術課”三維課程體系的一項舉措。

當ChatGPT掀起全球人工智能浪潮,當AI成為各大媒體標配,傳媒行業(yè)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智能化變革。

“AI時代培養(yǎng)什么樣的新聞人?”西安交大新媒體學院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瞄準智能傳播前沿領域,推出“培育人文精神 啟發(fā)數智思維 直面行業(yè)需求”的本碩博貫通式智能傳播人才培養(yǎng)體系,致力于培養(yǎng)既懂新聞傳播規(guī)律、又掌握人工智能技術的“新文科”復合型人才,探索未來傳播人才的培養(yǎng)新范式。

孫鶴立介紹,這一人才培養(yǎng)體系自2019年起開始探索,經歷了從理念設想到課程落地的艱難過程。對教師而言,不僅要突破傳統(tǒng)授課思維,還需具備跨學科知識儲備;對傳統(tǒng)單一學科培養(yǎng)體系而言,則面臨著課程重構與評價標準重塑的挑戰(zhàn);對學生而言,既要適應高強度的跨學科學習,也需在技術與人文間找到平衡。難點在于如何真正實現技術與傳播的深度融合,而非簡單的課程疊加。

“打破學科壁壘,文科生也學算法”是這一體系的特色之一。據介紹,這一體系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新聞傳播學、輿情分析等傳統(tǒng)核心課程,更需攻克Python數據分析、自然語言處理、AIGC內容生成等前沿技術課程。為此,學院與計算機學院聯合開設智能新聞生產實訓、數據新聞、人機交互與用戶行為分析等前沿特色課程,實現了AI與新聞傳播教學深度融合。這種雙向的能力重構,使得智能傳播教育遠非簡單的文理課程疊加,而是一場涉及認知方式、思維模式和教育范式的深層變革。

面對新聞傳播行業(yè)傳統(tǒng)從業(yè)者供給過剩,而掌握智能傳播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嚴重短缺的現狀,新媒體學院采取“雙師同堂”的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部分核心課程由一位文科教師與一位工科教師共同執(zhí)教,從課程設計到考核評價實現深度協同。學生提交的作業(yè)需同時接受“技術實現”與“人文價值”的雙重評估,確保人才培養(yǎng)既具備技術前沿性又堅守人文科學性。

該校新媒體學院2024級博士生郭沛豪表示:“在一門課里同時學習智能傳播的價值邏輯和技術路徑,不僅能掌握算法工具,還能引起我對技術背后社會意義的思考,這種跨學科碰撞正是智能傳播研究的魅力所在?!?/span>

立足“人工智能+傳媒”的文工交叉人才培養(yǎng)是這一體系的另一個特色。

今年,在西安交大創(chuàng)新港校區(qū)新增的1500平方米教學空間內,“空間媒介與智能計算實驗室”正式落成。據悉,該實驗室立足“人工智能+傳媒”新業(yè)態(tài),通過強化與行業(yè)龍頭企業(yè)、地方政府和文化機構的校企合作,建立產學研協同創(chuàng)新聯合體,建設科研成果轉化中心,開發(fā)空間媒介與智能計算在未來傳播、智慧城市、元宇宙體驗、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等領域的創(chuàng)新應用場景,推動實驗室技術成果的商業(yè)化應用,打造示范項目。

智能傳播系還依托千萬級中文語料庫和兩萬余部智能傳播領域教材資料,構建了全國首個新聞傳播類教學大模型——“慧傳”。據介紹?!盎蹅鳌弊?025年上線以來,始終定位于“教學增強工具”,目的是讓老師更好地教、讓學生更好地學。對學生而言,它是一位“永不疲倦的實訓陪練”;對教師來說,它化身“超級教研助理”。

“使用‘慧傳’大模型后,最大的感受是學習變得更立體了。”該校新媒體學院2024級碩士生吳家若分享,“它就像一個既懂技術又懂傳播的超級助教,不僅能快速解答專業(yè)問題,還會引導我們思考技術背后的人文價值。這種AI輔助學習的新模式,讓我們在掌握硬技能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批判性思維。”

鍛造“技術+傳播”的橋梁型人才是這一體系的最終目標。

一手抓代碼,一手抓報道——新媒體學院獨創(chuàng)的“雙腦”復合型培養(yǎng)模式,打破了傳統(tǒng)新聞教育的單向度路徑。這一模式通過“技術-傳播”雙軌并行的課程體系,讓學生同時獲得兩種核心競爭力。

據介紹,為實現橋梁型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學院構建了“平臺筑基+項目驅動+行業(yè)對接”的立體化實踐育人體系:12項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與中央級媒體等共建的43個產學研基地,讓技術賦能內容生產,打造“育人-用人”的快車道。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