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近年來,中國的很多學校都在對STEAM教育進行探索,但STEAM教育在國內的發(fā)展還存在缺少戰(zhàn)略高度的頂層設計、缺少打通學段的整體設計、師資隊伍整體水平不高等諸多問題。在此背景下,我們不得不思考STEAM教育在國內學校的落地存在哪些難點?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給老師以及學習空間帶來什么樣的挑戰(zhàn)?
近日,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所長、未來學校實驗室主任王素接受搜狐教育《智見》專訪,王素認為STEAM教育的落地需要課程與資源、課時、教師、環(huán)境創(chuàng)建等多方面共同發(fā)力,但相比于教學設備的升級,更應該提升STEAM教師的能力。此外,學習空間是由課程和學習方式決定的,未來的學習空間必須變得更加靈活多樣,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適應學生各類實踐活動的需求。
搜狐教育:當下很多中國學校開始對STEAM教育進行探索,但客觀來說STEAM教育目前在國內的發(fā)展面臨著缺乏頂層戰(zhàn)略設計、師資隊伍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您如何看待STEAM教育在國內的落地?
王素:因為我一直在做STEAM教育研究,同時我所在的單位是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以我們非常關注整個世界范圍內教育發(fā)展的趨勢。不僅是中國,從世界范圍來看,很多國家都把STEAM教育列入國家發(fā)展的宏觀戰(zhàn)略,是以國家安全,科技競爭力,培養(yǎng)科技人才的高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中國也很重視STEAM教育的發(fā)展,國家層面的文件也在推進跨學科學習。目前在各省市很多學校都開展了STEAM教育的探索,但這些探索確實面臨著很多問題。首先,STEAM教育強調的是跨學科,但是我們的教師都是按照學科培養(yǎng)的,所以教師在設計STEAM項目,以及在為學生提供支持方面會面臨很多挑戰(zhàn)。2019年,我們針對教師群體做了一次STEAM教育相關的調研,結果發(fā)現老師們面臨的比較大的難題在于課程設置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方面。
此外,STEAM教育因為需要“動手”,所以它還會涉及到STEM課程與資源、STEM課時、STEM教師、STEM環(huán)境創(chuàng)建等等。但是相比于設備的提升,做好STEAM教育做更應該提升教師的能力,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在2017年的時候出臺了《STEAM教師能力等級標準》,我們也希望通過STEAM教師能力的持續(xù)的提升來促進中國STEAM教育的發(fā)展。
搜狐教育:為農村地區(qū)提供高質量的學校教育,是中國農村教育當下非常重要的一個話題,從政府到公益組織甚至很多商業(yè)機構都非常關心也做出了一些努力,但是似乎很難形成合力去真正改變現狀,能不能跟我們分享一下你的經驗或者建議?
王素:教育公平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在任何時代我們都要去追求教育公平。但是當下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的確還存在不均衡的情況,特別是在農村地區(qū),師資和設備等方面和城市確實還存在差距。
關于教育公平,國家層面采取了各種各樣的措施,很多企業(yè)和組織也做出了很多努力。在互聯(lián)網時代,我們更有機會通過技術賦能教育,助力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對于農村地區(qū)來說,可以通過雙師教學,解決師資問題。另外,未來教育一定是更加個性化,更加因材施教,所以可以通過微課、視頻等網絡資源為教師提供幫助。我相信技術手段是解決教育公平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力量。
搜狐教育:許多人看好科技為教育帶來益處,尤其是在今年疫情期間在線教育的發(fā)展更是讓我們看到教育的另一種可能性,對于教育科技在農村學校的應用,您抱有什么樣的態(tài)度?
王素:在疫情期間我們做了一個調研,結果發(fā)現教育科技的快速發(fā)展可能會導致數字鴻溝的出現。例如,在疫情期間在線學習的過程中,中西部地區(qū)學生的設備、網速和東部地區(qū)相比就有較大差距,甚至有些學生沒有設備上網課。其次,中西部地區(qū)的教師也不習慣在線教學的方式,所以從目前來看大規(guī)模的在線教育對于農村教育應該說還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
我們期待通過技術的賦能能夠更多的促進教育公平,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要做出兩個方面的努力,一個方面我們要解決硬件設備的問題,包括基礎設施的建設。另一方面對農村地區(qū)的教師要有特殊的支持的政策,以及系統(tǒng)的培訓,通過這樣的方式提升教師在線教學的能力,這樣才能真正的彌補數字鴻溝。
搜狐教育:信息化時代,翻轉課堂、慕課、STEAM教育、創(chuàng)客教育等教育理念越來越受到教育者的認可,滿堂灌、標準化和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日漸被摒棄。與之相呼應,學校形態(tài)、教室布置和學習空間也應隨之改變。在您看來,未來學校學習空間會變成什么模樣?
王素:從2013年開始,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就發(fā)起了“未來學?!钡捻椖俊0l(fā)起這個項目的目的就是來研究如何讓學校更能適應未來培養(yǎng)人才的需求,所以這個研究項目我們從幾個方面展開:未來學校到底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未來學校應該有什么樣的課程?未來學校應該采用什么樣的組織形態(tài)?未來學校需要什么樣的教學空間?
我們在全國也做了一些示范學校進行一些探索。這個探索的過程中,我感覺學校的變革首先是一個系統(tǒng)化的變革,最重要的是要解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的問題。
其次,我們需要考慮用什么樣的方式去培養(yǎng)學生,我們不能僅僅幫助學生掌握各種知識,還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各項能力,還有態(tài)度、價值觀,態(tài)度、價值觀、能力的培養(yǎng)很難通過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實現,更多的需要通過項目式學習,讓學生們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所以未來學校要更多的進行跨學科的學習、研學旅行,未來的學習一定是大規(guī)模的因材施教,個性化的學習會占據主導地位,在此背景下,教師的觀念和能力需要轉變,我們需要對教師進行更多的培訓。
學習空間是由課程和學習方式決定的,過去的教育是標準化的教學,所以學習空間都是標準化的教室。但現在我們提倡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包括混合式學習、個性化學習、實踐類的學習等等,在這種情況下學習空間必須變得更加靈活多樣,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此外學校的空間要有正式的學習空間,還有非正式的學習空間,適應學生實踐類活動的需求。所以說在我們自己的實驗學校當中,應該說是這種空間他們還是做了很多的嘗試的,也做了很多的變化。
搜狐教育:在您看來理想的教育和理想的學校是什么樣的?
王素:未來面臨著非常多的不確定性,所以我們培養(yǎng)的人一定要適應不確定的時代,我認為教育最核心的目標還是培養(yǎng)人,所以思想的教育一定是點燃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能夠擁有更健康的心靈和身體,成為能夠幸福生活的人,這是學校辦學的根本目標,無論學校的形式怎樣變,這些都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和關鍵。所有教學都圍繞著這個核心作為生長點再去逐步擴展。
來源:搜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