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充足的睡眠是國際社會公認的三項健康標準之一(另兩項為均衡的飲食和適當?shù)倪\動——筆者注),它不僅幫助兒童青少年消除身體疲勞、保證大腦健康發(fā)育,還能提高記憶力和學習效率。
我國是睡眠問題高發(fā)的國家。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數(shù)據(jù),中國有38.2%的人存在睡眠問題,高于全球27%的平均水平。相關調查顯示,2013至2018年,中國人平均睡眠時間由8.8小時縮短到6.5小時。其中,中小學生是存在睡眠問題的重要群體,根據(jù)國家衛(wèi)健委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我國73%的中小學生每天睡眠時間不達標。
睡眠不足正成為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不利于國家和民族的長遠發(fā)展。為此,華東師范大學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組成課題組,2020年,在吉林、內蒙古、北京、浙江、上海、河南、湖南等地,分別選取省會城市、地級市、縣級市的高中、初中和小學進行問卷調查,共收集有效問卷1.8萬余份,對這一問題展開專項研究。
我國中小學生睡眠時間嚴重不達標
課題組的調研數(shù)據(jù)表明,我國中小學生的睡眠時間嚴重不達標。按照我國《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印發(fā)中小學生減負措施的通知》《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公眾版-2019)》等相關政策文件的分學段睡眠標準,小學生日均睡眠時間應不少于10小時,初中生日均睡眠時間應不少于9小時,高中階段學生日均睡眠時間應不少于8個小時。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辦公廳發(fā)布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兒童青少年營養(yǎng)指導建議》提出,8-10小時是睡眠充足的標準,按照每天8個小時的最低睡眠標準,我國初中和高中生的睡眠時間嚴重不足,小學生睡眠情況一般。課題組的調研數(shù)據(jù)顯示,小學、初中、高中學生睡眠達標的比例為59.9%、19.6%、2.3%。同一學段內各年級的睡眠時間差異并不顯著,但畢業(yè)年級的睡眠時間出現(xiàn)了明顯的降級,52.6%的小學六年級學生、88.5%的初三學生、98.2%的高三學生睡不足8小時。
分性別看,女生睡眠時間少于男生,女生睡眠不足8小時的比例高于男生5.5個百分點;分學校類型看,公立學校的學生睡眠時間總體少于民辦學校的學生,公立學校學生睡眠不足8小時的累積比例76.75%,比民辦學校高17.4個百分點。
睡眠時間不足嚴重危害我國青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睡眠是機體復原、整合和鞏固記憶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特別是對于中小學生,其成長發(fā)育階段所需的大部分生長激素都是在睡眠過程中分泌的,睡眠時間不足將導致生長激素的分泌紊亂,對體格發(fā)育產生不良影響,導致肥胖等問題。此外,睡眠還影響學習效率。睡眠不足可導致記憶力、注意力、理解力衰退,精神狀態(tài)變差,長期睡眠不足將導致內分泌、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心理異常等。
三大主要因素影響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課題組分析,教育理念存在誤區(qū)、校內外課業(yè)負擔較重和睡眠質量不高是影響中小學生睡眠問題的三大主要因素。
一、教育理念存在誤區(qū),將勤奮好學等同于熬夜苦讀
勤奮刻苦,是我國自古以來所推崇的學習態(tài)度?!叭鼰艋鹞甯u,正是男兒讀書時”是對此形象的寫照。直至今日,很多家長、教師、學生為了追求更好的成績、更高的排名,依然信奉“頭懸梁、錐刺股”的苦讀精神。但實踐中,不少人將勤奮好學等同于熬夜苦讀,不僅效率低,而且影響睡眠。一些學生給自己心理暗示,認為只有延長學習時間、熬夜苦讀才能證明自己的刻苦,卻忽略了睡眠問題。同時,在不少家長、教師、學生的觀念中,考上大學即意味著痛苦的學習生涯的結束,使我國教育出現(xiàn)“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現(xiàn)象,進一步影響中小學生睡眠。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測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的監(jiān)測數(shù)據(jù)顯示,不少地區(qū)的高中生睡眠時間不達標,盲目犧牲睡眠時間追求高成績的現(xiàn)象很普遍。
二、校內外課業(yè)負擔較重,擠占中小學生睡眠時間
PISA測試的數(shù)據(jù)表明,我國學生的學習時間是全世界最長的,每周閱讀時間達57小時,遠超OECD平均水平(44小時)。而我國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fā)《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yè),三至六年級書面家庭作業(yè)完成時間不得超過60分鐘,初中不得超過90分鐘,高中階段也要合理安排作業(yè)時間”。課題組調研數(shù)據(jù)顯示,按照上述標準,小學生、初中生作業(yè)時間超標的比例分別為82.7%、93.3%,有44.0%的高中生每天作業(yè)時間在3個小時以上。作業(yè)時間擠占睡眠時間的背后,是政策執(zhí)行不力、學校管理不到位、社會氛圍等多重因素的綜合影響:
一是減負政策執(zhí)行不力,落實不到位。具體表現(xiàn)為:以文件落實減負要求;選擇較低年級的學生減少課業(yè)要求;以興趣班、補差、提高之名舉辦課后補習等;二是學校內部管理不到位,過分強調競爭。課程設置偏科,主課、周課時超標嚴重,體育藝術類課程開設不足。教師對“減負”的理解不到位,無法在課堂時間內達成預定教學目標,加重學生課后負擔。分班、教師績效評價、師生參與校園決策等學校管理模式,加重學生的壓力感;三是讓學生減輕負擔、保證足夠睡眠的社會氛圍尚未建立。個別地方教育行政部門仍單憑分數(shù)評價和考核學校,家長和社會仍簡單依據(jù)重點大學升學率衡量學校辦學質量,使學校更加聚焦知識性教學,通過刷題提高學生成績。還有部分家庭有晚睡的環(huán)境和睡眠習慣,嚴重擠壓了學生的睡眠時間;四是生活方式改變,學生對電子產品的依賴性較強,影響作息時間的安排。課題組調研數(shù)據(jù)顯示,64.4%的學生擁有個人專屬智能電子產品,其中小學、初中、高中學生的該比例分別為50.7%、64.6%、77.4%。電子產品使用時間直接擠占睡眠時間,打擾規(guī)律的作息安排,特別是晚上使用電子產品會提高大腦皮層興奮性,導致入睡困難、睡眠潛伏期延長。
三、睡眠質量不高,進一步壓縮有限的睡眠時間
入睡困難、失眠等睡眠質量問題,將中小學生本就不多的休息時間進一步壓縮。課題組分析:
一是人際關系困擾等情緒行為影響中小學生睡眠質量。已有研究表明,情緒行為與睡眠具有高度相關性,未解決的內化心理沖突將導致睡眠問題。處于青春期的中小學生,面臨同伴關系和人際關系的困擾,容易產生失眠等睡眠質量問題;二是運動時間不足影響中小學生睡眠質量。運動有助于緩解焦慮情緒,提高睡眠效率,改善睡眠質量。研究表明,運動時間大于1小時的學生,睡眠時間更為充足。課題組的調研數(shù)據(jù)顯示,每天運動時間大于1小時的中小學生僅占12%,高壓的學習環(huán)境得不到緩解放松,不利于睡眠質量的提高;三是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影響中小學生睡眠質量。奶茶、咖啡、可樂等含有咖啡因的飲品受中小學生喜愛,長期攝入使學生處于長期神經興奮狀態(tài),導致失眠。偶爾失眠會造成第二天的疲倦,長期失眠會產生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衰退、工作學習力不從心等不良后果。
應對中小學生睡眠問題的三點建議
如何能更好地解決中小學生的睡眠問題?課題組建議:
一、引導學校和社會樹立正確勤奮觀
通過熬夜的方式,以犧牲睡眠時間換取高分數(shù),并不是正確的勤奮。需要引導學校和家長樹立科學的勤奮觀,正確看待睡眠時間與學業(yè)成績的關系,避免犧牲睡眠時間換取好成績。為此,課題組建議:一是引導學校更多將學生作為成長發(fā)育中的人來看待,在保障學生身體發(fā)育的基礎上,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二是引導家長更多關心學生的身心狀況、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的主觀感受和體驗,合理分配時間;三是幫助、引導學生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身基礎的高效學習方法,做好時間管理,高效率地利用時間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實現(xiàn)真正的勤奮。
二、建立對學校的預警和問責機制,降低學生課外負擔
對此,課題組有四點建議:一是建立暢通的信息溝通渠道,收集學生和家長關于睡眠不足、作業(yè)過多等方面的情況,對問題學校進行實地走訪調查,及時監(jiān)督整改。對違背學生身心健康、片面追求升學率等行為進行問責;二是定期對學生睡眠情況進行監(jiān)測,并向學校和家長公布。向學生睡眠充足、學業(yè)水平較高的學校取經求教,分享經驗,總結其合理的做法并予以推廣;三是治理校外培訓機構,整治超標超前培訓行為,減輕學生課外負擔;四是切實落實就近入學原則,確保學生住所與學校之間的合理距離,減少因上學路上時間過長而造成的睡眠時間不足問題。
三、以提高睡眠質量為核心,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睡眠習慣
兒童越早形成穩(wěn)定的睡眠周期,越能促進大腦發(fā)育、避免精神癥狀,這需要各方幫助孩子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睡眠習慣。課題組建議:一是政府部門提供提高學習效率的指南和準則,調動專家與社會資源,創(chuàng)建線上健康宣教平臺,指導健康睡眠、均衡飲食、合理運動、良好習慣等;二是發(fā)揮醫(yī)療人員、心理學家、社工等社會資源的作用,指導家長改善家庭睡眠環(huán)境、養(yǎng)成科學睡眠習慣;三是學校向學生提供心理、睡眠咨詢的服務。通過家長學校、家委會,引導家長發(fā)揮好日常督促、鼓勵與陪伴其子女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家庭教育功能,幫助學生提高睡眠質量。
(周秀平為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副教授;金志峰為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教授;吳晶、李廷洲皆為華東師范大學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員)
編者:我們希望這里是真正的圓桌會議,盡量接近理性,盡量遠離口水,盡量富于建設性,談論那些從胎教開始就爭論不休的教育問題。為此,我們拉出一張“教育圓桌”。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