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xiàn)如今的中國,隨著整體經(jīng)濟水平的發(fā)展,人們已經(jīng)過上了與之前判若云泥的生活。當然,存在于城市以及地區(qū)之間的發(fā)展水平差異依然存在,并且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對很多應屆畢業(yè)生就業(yè)選擇影響重大的趨勢。
在馬斯洛看來,個體對于外界的需求,最基本的就是溫飽,想要獲得良好的物質生活水平其實是比較容易得到的。同樣,在馬斯洛看來,個體的最高需求是對于精神力量的一種追求,即從心所欲。
然而,城市之間的發(fā)展水平導致一些人難以很好的滿足自己的需求。
很多人在所謂“一線城市”艱難地生活,每天辛苦工作,但是收入?yún)s只能夠簡單地糊口,導致生活品質大大降低。
在很多應屆畢業(yè)生眼中,自己的文憑以及學歷足以讓自己在一個陌生的城市順利的生活,在他們眼中,社會依然如校園一般,有廉價的食宿環(huán)境、身邊有人支持自己、生活相對輕松。但是他們錯了。
對于這些剛剛離開校園的學生而言,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就是生活——每天吃什么、穿什么、在哪里休息?面對如此之多的紛繁復雜的問題,很多年輕人會瞬間就變得失去理想,甚至會想要放棄。
就拿就業(yè)來說,在很多學生眼中,他們原以為在大學學到的知識以及專業(yè)能力是能夠應用到之后的工作當中的,然而現(xiàn)實并非如此。
文憑以及專業(yè)在如今沒有太大價值,他們真正想要的人才是能夠為自己帶來效益、幫自己解決問題的。
所以當一個應屆畢業(yè)生面臨這種現(xiàn)實時,往往會被這種情況所“擊垮”:不知道應該做什么樣的工作,有的工作自己想要做,但是收入太少;有的工作收入頗豐自己卻難以承受。強烈的對比之中他們漸漸失去理想,變得渾渾噩噩。
很多應屆畢業(yè)生只能在走出校園之后,隨便尋找一份能夠養(yǎng)家糊口的工作,有一天每一天地做著。
工作的問題暫時解決之后,就是經(jīng)濟問題。
校園當中極度友好的生活條件讓他們忘記了生活當中需要面對的水電費、物業(yè)費以及各種支出,當這些賬單擺在面前時,他們才真正意識到生活的難處。
原本想得很好的他們完全沒有精力和能力儲蓄,有的甚至還會身背一些借貸,生活不堪重負。校園歲月是美好的,但是這終究只是一種回憶罷了,我們還是要走出校園,走出青春,面對生活。
一個比較顯著的原因就是知識以及學歷在我們眼中,始終處于一個十分重要的地位。從古至今,幾乎每個中國人都想要成為學富五經(jīng)的人。
有的人甚至不惜一切代價要上一所好的院校。
所以在很多家長看來,接受更好的教育似乎是一件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沒必要去思考太多。
這種想法是好的,我們應該通過學習去豐富自己、讓自己變得博學,提升自己的眼界。但是時至今日,這種學識說白了也就是一紙文憑,幾乎沒有什么實質上的作用。
很多單位看重的是處理問題的能力,是對于突發(fā)情況的應對水平以及在工作當中的綜合表現(xiàn)。
執(zhí)著的堅守
就像是前文當中提到的,更高的學歷意味著更高的名譽以及社會地位,有很多人都會認為,自己有了學位,基本也就保證了之后一生的發(fā)展。
這種看法在前幾十年也許還有一些道理——彼時國家高等教育水平相對有限,大學數(shù)量以及大學生的數(shù)量都屈指可數(shù)。所以當時的“大學生”與如今的“大學生”意義以及含金量都不可同日而語。
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發(fā)展,國內的高等教育水平也相應地產(chǎn)生了極大變化,“上大學”對于如今的學子而言,幾乎成為了一種必然。
所以現(xiàn)如今的很多所謂“高學歷”人才,只能被迫成為世間蕓蕓眾生當中不起眼的一個,也許多少都會比學歷低一些的人生活好一點,但是遠遠不能和幾十年之前相提并論。
甚至有很多名校的大學生、研究生,守著一紙文憑,只能終日在家待業(yè),令人唏噓不已。
這種情況的存在也許并不是因為誰有錯,只是視角不同、想法不同罷了。
來源:騰訊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