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信陽一學校組織學生集體砸手機的話題登上熱搜。網(wǎng)友發(fā)布的視頻中,學生依次走上升旗臺,拿起小錘子砸手機。校長回應稱,就砸了2個學生的手機(家長的舊手機)。
引爭議,合情不合法?
相關新聞引起輿論熱議,有人支持校方的強硬態(tài)度,認為“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也有人質疑,此舉是否侵犯了學生的合法權益?
家長為孩子配備手機,可能處于學生安全的考慮,以便有什么事情出現(xiàn)時可以及時聯(lián)系,這里不排除有些孩子確實需要利用手機搜集一些學習材料,但是,由于現(xiàn)在手機上的應用五花八門,誘惑性大,不要說自制力缺乏的學生,就連一些成年人都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而一些學生,有了手機,上課偷著玩,下課接著玩,晚上不睡覺還要玩,晚上精神抖擻,白天哈欠連天,也因此荒廢了學業(yè),損壞了身體健康。
支持者認為,手機進校園屢禁不止,砸手機實屬無奈之舉,此舉確實從外界約束了學生。批評者認為,砸手機和支持砸手機的人,缺乏法治意識。這種方式屬于典型的削足適履、因噎廢食。
手機進校園,屢禁不止
其實,為起到警示作用而毀壞學生手機在國內初高中并非第一次。此前,山西原平市范亭中學曾將帶入校園的手機立即摔壞或拋入水桶、安徽淮南鳳臺古城中學公開砸學生手機……幾乎每年,都有手機“死”于學校的鐵錘之下。
抓好中小學作業(yè)、睡眠、手機、讀物、體質管理?!?021年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表示,要把學校作為信息管理的一片凈土,還學校安靜的讀書氛圍。雖然在政策層面上,手機基本上被校園“封殺”,但在通訊越來越發(fā)達的今天,如何正確處理和手機的關系,已經(jīng)成為當下教育的重要課題。
專家:不能突破尊重底線
對于網(wǎng)友“學校此舉侵犯了學生財產(chǎn)權”的質疑,北京德翔律師事務所主任、北京市律協(xié)民法專委會副主任安翔表示,“有這個嫌疑,我認為學生和家長很難自愿接受這樣的方式,很可能只是礙于學校的要求勉為其難地接受?!薄霸沂謾C這樣較為粗暴的舉動,只是展示了一種極端,是在宣揚極端的解決方式,這種行為傳遞給學生的并不是值得宣揚的價值取向?!?/span>
“為起到警告示范作用而當眾砸毀手機,這不是第一次,但從效果來看,并不理想?!敝袊逃茖W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他認為,學校采取這種處理方式處理問題,是一種“反教育”的表現(xiàn),當眾銷毀手機無論其方式和過程經(jīng)過怎樣的“精心設計”,暴露出來的依然是教育上的急功近利、簡單粗暴,在“工具”意義上是有效的,而在“育人”目標的實現(xiàn)上帶來的更多是傷害。
專家認為,當眾銷毀手機這種做法可能對解決眼下學生偷偷玩手機的問題有效,可能對迫使學生專注學業(yè)、提高成績有效,可能對扭轉孩子對家長和老師要求不服從的狀況有效,但是,這種做法對培養(yǎng)一個健全的人不會有效。
對于被要求目睹整個過程的其他學生來說,在儲朝暉看來,他們受到的是“尊嚴不重要”的教育,傳遞出的是“人的尊嚴可以被如此無視”的錯誤導向。這可能導致在場的幾千名學生,在面對別人尊嚴受到傷害的情形下采取選邊站的漠視態(tài)度,這將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產(chǎn)生錯誤的影響。
學生違規(guī),自然需要接受相應的懲罰,但這種批評教育不能突破一些底線,而且銷毀學生手機涉嫌侵犯他人財產(chǎn)。以涉嫌違法的手段解決學生違反校規(guī)的問題,輕重顛倒。
來源:搜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