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古城區(qū)打造成“微博之都”,將聊城古老的文化積淀收藏于各類各色博物館,是古城改造別具一格的思路。
遵循“復古、存古、傳古”的原則,保護古城區(qū)整體歷史格局、肌理、風貌和歷史文化遺跡,將古城區(qū)打造成遵循原真性、整體性和可持續(xù)性原則的經典版本,是古城區(qū)保護與改造的主要目標。隨著古城建設的全部完成,聊城晚報記者從水上古城景區(qū)提供的一張古城區(qū)景點和博物館效果圖上注意到,古城區(qū)鑲嵌著50余處景點及博物館。
聊城晚報記者掌握的情況是,古城區(qū)規(guī)劃的博物館中,已經開放的有西城門的鄉(xiāng)村記憶博物館,樓西大街的茌平黑陶與剪紙博物館,樓南大街的中國阿膠博物館、戲曲與茶文化博物館,西北角樓的老照片博物館,樓北大街的契約博物館、新聞印刷博物館,樓北大街府衙路的東昌文物博物館,南城門的金絲楠木博物館。正在施工布展的博物館有,樓南大街的高唐書畫館、景陽岡酒道館,樓西大街的紅木博物館,樓北大街的婚俗博物館等。將要進入布展的博物館有,古城區(qū)東南角樓的中國葫蘆文化博物館,紅星街任克溥故居內的紐扣博物館,樓東大街的毛澤東像章博物館,樓南南顧家胡同路的李程修美術館,樓東葉家園子路(老鍛壓機床廠、老劇院)的時代印象博物館。
記者在樓南大街剛剛落成開放的明清紫砂博物館內注意到,明代時大彬,清代王南林、徐飛龍、方增三,民國范占以及現(xiàn)代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呂堯臣、顧紹培、鮑志強、施小馬等若干門類的紫砂精品琳瑯滿目,還有文化部紫砂文化研究院院長、工藝美術大師周汝平贈送的數(shù)十件代表作品。
明清紫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紫砂器,始于宋。明朝正德(1506-1522)年間金沙寺僧及其徒供春開始用紫砂泥做成茶壺狀,故尊為紫砂工藝陶的始祖,距今已逾500年歷史。自明中葉后,時大彬等制作紫砂壺的大師輩出,逐漸形成集造型、詩詞、書法、繪畫、篆刻、雕塑于一體的紫砂藝術和紫砂文化。其藝術風格凝聚了歷代文人、壺藝大師的智慧和心血,呈現(xiàn)出技藝精進、風骨嫻雅、古樸文氣、超然脫俗的獨特藝術魅力,可稱得上是中國陶瓷藝術界一朵奇葩。紫砂泥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和礦物質,用紫砂壺泡茶,透氣不透水,能充分吸收茶香,發(fā)揮茶葉馨香和養(yǎng)生功能,茶味雋永醇厚、清純香遠、怡養(yǎng)心靈、淡泊和平,砂質純正的壺泡茶,七天茶香依舊,不會變餿。經過幾百年的開采和使用,這種含鐵離子等10余種對人體有益的紫砂礦藏已彌足珍貴。目前,隨著人工成本不斷攀高,紫砂壺已成為使用、把玩、欣賞、收藏和升值等具多種功能的良器。為此,明清紫砂博物館免費開放以來,參觀者絡繹不絕。
鄉(xiāng)村記憶博物館頂上,大花布墻體以農家色彩裝修,渲染出一股濃濃的鄉(xiāng)村味道。最為吸睛的為一處實體農家的展示。館內有農具(犁、耙、耬、砘等)、鄉(xiāng)村運輸工具(牛車、四輪車、馬車、手推車、獨輪車等)、民間日常使用物品(織布機、衣帽、刺繡、魯錦、扇車等)、鄉(xiāng)村民間藝術(版畫、剪紙、雕塑、泥塑、佛畫、葫蘆等),分為四大類別向游客一一展示以前記憶中的鄉(xiāng)村老物件。
聊城老照片博物館共分《歲月遺夢》、《艱辛歷程》、《激情年代》、《蹉跎歲月》、《改革春潮》、《江北水城》等6部分,讓游客在一幅幅經典照片中回味歷史、感受歷史、不忘歷史。
來源: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