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5月份在北京舉行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盛況空前,來自亞洲47個國家和五大洲的各方嘉賓,為深化文明交流互鑒相聚在我們的首都,絲綢、茶葉、陶瓷、香料、繪畫、雕塑、飲食,宗教、哲學、道德、法律、文學、繪畫、戲劇、音樂、影視,從物質(zhì)文明到精神文明,進行了全方位的交流和互鑒。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fā)展已經(jīng)成為全人類的共識。
四大文明古國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古中國,每一種文明都創(chuàng)造了不朽的文化,又都通過傳播交流而相互影響,今天的談藝錄,我就乘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東風,來講一講中國和印度這兩大文明古代的交流和互鑒。
《中印文化交流史話》及作者薛克翹
2019年2月24日,我買的一批書中就包括這本《中印文化交流史話》,中國和印度都是亞洲大國,人口眾多,地大物博,在亞洲和世界影響巨大,而且這兩個國家又是近鄰,自古至今兩國人交往和文化交流的歷史源遠流長,至少在2000年以前,就攀山越海開始往來。
讓我們坐上時間的列車,一路欣賞中印文明交流的風景。
先來看本書作者簡介:薛克翹,男,1945年生于遼寧。1969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1982年畢業(yè)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南亞系,現(xiàn)為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發(fā)表的主要著作有:電影文學劇本《玄奘》(合作,1982),專著《剪燈新話及其他》(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中國與南亞文化交流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西洋記》(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中印文化交流史話》(商務(wù)印書館1999)、《中印文學比較研究》(昆侖出版社2003),聯(lián)合主編《簡明南亞中亞百科全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以及論文數(shù)十篇。
英文中中國稱謂China來源于印度
朋友們,大家都非常熟悉一個英文單詞,China,就是我們國家中國的英語稱謂??墒悄阒肋@個詞的來源嗎?
China的叫法來源于印度。不光是英語,就是法語,意大利語的中國稱謂,都和China一樣來源于印度,因為印度的古書里,如《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多次提到中國,書中把中國叫做“支那”,用拉丁字母寫出來就是Cina。
看,印度和中國的淵源多么深!深到今天拉丁語系中的中國稱謂都來源于印度。
那么,印度為什么把中國叫做“支那”呢?因為這個字來源于中國的“秦”字,比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的時間早一些,是公元3世紀以前,Cina就是“秦” [qín] 的譯音。
印度古人約在中國的西北和西南兩個方向知道了“秦”這一名稱,西北方是公元前623年,秦穆公伐戎,開地千里,遂霸西戎,秦的名聲可能由此傳向西亞,并由西亞傳向印度;西南方秦國公元前316年伐蜀,秦始皇還是秦王的時候,秦國就已并巴、蜀,而蜀人在春秋戰(zhàn)國時就與西南方的緬甸與印度有密切往來,巴蜀歸秦,秦的國號自然傳入印度。印度方面最旱記載“支那”的《政事論》一書,正好成于約公元前4世紀,有“絲及絲衣產(chǎn)于支那國”的話,這都說明,印度古人在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前就已經(jīng)把中國叫做Cina支那了,并且與中國有了絲貿(mào)易。
不光China源于印度,連我們中國人最喜歡的月亮里面的那只小兔子,也來源于印度。
中國最早可見的記載月亮里有兔子的文字,是屈原的《天問》,叫“顧菟在腹”,而印度也有一個傳說,月亮里面有只兔子,因為天帝下凡變成饑餓老人,向狐、兔、猿要吃的,兔子跳入火中,把自己的肉燒給老人吃,老人傷感一番,現(xiàn)身天帝,把兔子送進了月亮。
這個公元前幾世紀的故事在印度流傳之廣,典籍記載之多,據(jù)季羨林先生考據(jù),它可能隨著佛本生的故事由印度傳到中國,佛本生故事是佛徒根據(jù)民間故事編寫,講釋迦牟尼前身500世不斷轉(zhuǎn)世的過程,在中國民間擁有廣大信徒的佛教源于印度,而月亮里面有個兔子的傳說也跟著佛本生故事來到了中國。
還有,中國古人把天上的星星為分二十八宿,印度古人也是如此,這和兔子的故事一樣,絕不是巧合,而是中印文化與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的結(jié)果,反映出古人對天體的觀察和想象。
佛教傳入中國影響整個亞洲歷史命運
古代印度把中國叫做支那,那么古代中國把印度叫做什么呢?最早的文字記載見《史記》中的《大宛列傳》和《西南夷列傳》,張騫公元前135年出使西域,歷時13年,在大夏國(今伊朗、阿富汗一帶)看到中國四川出產(chǎn)的蜀布和邛竹杖,當?shù)厝苏f是從身毒國來的,蜀人在身毒國售賣這些東西,而大夏國東南數(shù)千里的身毒國,就是漢朝人對印度的翻譯。
西漢張騫通西域后,中國和印度西北部地區(qū)有了往來,漢人對印度的了解日益增多。東漢時班超經(jīng)營西域30年,《漢書?西域記》記載了印度一些地區(qū)的地理,物產(chǎn),民俗及與漢朝的關(guān)系等。
除去西域道,我國西南還有通往印度的道路“滇緬道”,及“南海道”,南海道起點在廣東,終點在黃支國或已程不國,是中國與印度的海上通道。東漢時,南海道上的中印文化交流不斷,《后漢書?西域傳》中已把印度稱作天竺國,水晶、獅子、大象和犀牛也在兩漢時期由印度來到了中國。
除去物質(zhì)及物種交流,對中國乃至亞洲影響巨大的佛教也在兩漢時期傳入了中國。
佛教到底何時傳入中國,沒有確切記載,但是正史中至少有兩種說法,一是公元前1世紀西漢末期,一是公元后1世紀東漢前期,綜合起來就是兩漢之際或者兩漢之交。
佛教的傳入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早出現(xiàn)的,具有完備的僧團組織、龐雜而嚴密的思想體系,它傳入中國后,給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帶來的影響大到普天之下,莫不見佛寺,率土之濱,莫不頌佛經(jīng)!而且,佛教又通過中國傳到朝鮮、日本、越南等國,給這些國家?guī)o法估量的影響,可以說,佛教影響了整個亞洲的歷史命運。
因為佛教對中國巨大的影響,我將專門作一期談藝錄,讓朋友們看看儒釋道三教中佛教到底對中國產(chǎn)生了怎樣的作用。
盡管佛教始于印度,但它與中國本土文化相結(jié)合,產(chǎn)生了屬于中國文化的佛文化。說佛文化是中國文化,并非虛言,時至今日,根據(jù)1991年的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印度人口的82%左右信奉印度教,12%左右信奉伊斯蘭教,2.32%左右信奉基督教徒, 1 .99%信奉錫克教徒,僅0.77%的人口信仰佛教了。
而在中國,佛教卻成了擁有最多信仰的一種宗教,從傳入中國的兩漢時期到現(xiàn)在,中國究竟有多少佛教徒,已經(jīng)是一個無法說清的天文數(shù)字了。
自佛入國兩千年,多少寺廟煙雨中!
佛教文化,已經(jīng)成為中國歷史及文化的一部分,無法剝離,也無需剝離。因為文明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fā)展。
中國最旱的軍樂和甜蜜的糖
張騫通西域時,在西域得到了兩支曲子,叫做《摩訶兜勒》,西漢大音樂家李延年據(jù)此翻新改造,又創(chuàng)作出28首新曲。東漢時,這些在西域樂曲基礎(chǔ)上改造的曲子被作為“武樂”,用于守衛(wèi)邊疆的軍隊,也就是說,在漢代,中國受西域音樂影響,有了自己的軍樂。
李延年畫像
全世界的軍樂,最旱出現(xiàn)在印度。漢代前印度人的軍隊中就有軍樂,并在作戰(zhàn)中使用軍樂隊,彼時希臘人,羅馬人,波斯人,埃及人等,都沒有軍樂,也許與印度民族自古以來就能歌善舞有關(guān)。
佛教傳入中國,印度的佛教音樂隨之傳到中國,中國也誕生了自己本土的佛教音樂,而它的奠基人,正是天下才有一石(等于十斗)而獨占八斗的大才子——陳思王曹植。
曹植畫像
公元229年,曹植被封為東阿王,第二年,他瀏覽東阿(今山東聊城東阿縣)境內(nèi)的魚山,聽到山洞里有唱梵唄的聲,深受感染,改編和創(chuàng)作出《太子頌》等樂曲,他創(chuàng)作的梵唄稱為“魚山梵唄”,也是最旱的中國梵唄佛教音樂的開端。
山東聊城市東阿縣魚山梵唄寺
南朝時期的梁武帝是個資深佛教徒,作為皇帝的他又是個大才子,他親自填詞,“更造新聲”,讓音樂家沈約作曲,對宮廷音樂進行改革,使印度古代音樂舞蹈對中國宮廷樂舞發(fā)生影響。
三國時,中國已有許多平民信仰佛教,印度佛教徒來華傳教第一個高潮于魏晉南北朝時形成。也就在此時,中國開始有人西行求法。公元260年,穎川(今河南禹縣)人朱士行動身西行,歷經(jīng)辛苦到達于闐(今新疆和田一帶),找到《道行經(jīng)》梵文正本,共90章,派弟子把佛經(jīng)送內(nèi)地,自己則留在當?shù)乩^續(xù)研究佛經(jīng),直到80歲去世。朱士行是第一個親自去西域取經(jīng)的中國僧人,具有先驅(qū)者的意義,從他開始,西天取經(jīng)的高潮逐漸形成。
中國西行取經(jīng)第一人朱士行
接著,竺法護、鳩摩羅什(出生于中國的天竺籍人)等中國人紛紛西行,尤其是鳩摩羅什對中印文化交流貢獻很大,親赴印度并翻譯了大量佛經(jīng),是中國翻譯史上劃時代的人物。他和他的弟子們在中國思想史上發(fā)揮了深遠的影響。魏晉時期興起的中國“玄學”,鳩摩羅什及其弟子在其中起到積極作用。
魏晉時期的法顯,公元399年西行印度求法,由陸路去,由海路回,經(jīng)歷30余國,歷時15年,寫出《佛國記》,記載行程和所見所聞,成為研究印度古代歷史的珍貴史料。他翻譯了大量佛經(jīng),他之后許多中國僧人成群結(jié)隊去印度取經(jīng),中印文化交流盛況空前。
范曾所繪法顯圖
413年8月26日早上,回到中國的法顯登陸青島沿海嶗山南岸
文化交流的同時,商業(yè)貿(mào)易也在進行。印度一些天文歷算和醫(yī)藥衛(wèi)生知識也傳到中國,南朝北朝皆建有大量佛寺,這些寺院既承襲中國建筑的傳統(tǒng)風格,又有印度建筑的藝術(shù)特點,形成了別具一格的中國佛教建筑派別。例如,塔這種建筑非中國原有,而是從印度學來(印度的塔用來埋藏佛和高僧的遺骨和骨灰,即舍利)。當然,中國的塔源于印度,卻不同于印度,各式各樣的中國塔形成特有的景觀,這正是中印文化交流融合的結(jié)果。
山西省朔州市應(yīng)縣城西北佛宮寺應(yīng)縣木塔
陜西西安大雁塔
還有石窟寺,在山上開鑿佛寺源于印度,公元3世紀傳入中國新疆,又傳入內(nèi)地,一直到明清時期都在陸續(xù)開鑿,形成了敦煌石窟、麥積山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等雄偉壯觀的建筑及文化奇跡。
新疆克孜爾石窟及前面的鳩摩羅什雕像
魏晉南北朝掀起第一個佛教高潮,此時的中國文學也受到佛教影響,《搜神記》、《幽明錄》等志怪小說受佛教影響的例子不少,像“劫”這種時間單位就是中土從來所未有,而從佛教引進而來。
同時,繪畫中也有了佛教題材,曹衣出水的大畫家曹不興,他畫的衣服像剛出水一樣緊貼人身,帶有一種透明感,而這正屬于印度佛教犍陀羅藝術(shù)風格。戴逵,畫過很多佛像,還善于雕塑,從他開始,中國寺廟的佛像開始具備“秀骨清像”形象,并具有中國的民族風格,他也成為我國美術(shù)史上對后世影響較大的杰出人物。而顧愷之、閻立本、吳道子等中國著名畫家,無一不受佛教影響,畫圣吳道子的《天王送子圖》,題材就是釋迦牟尼降生后,父親和母親抱著他去大自在天神廟的故事。
現(xiàn)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術(shù)館吳道子《天王送子圖》
至于最甜蜜可口的糖,它的制作方法正是由印度傳入中國。印度的地理條件和氣候因素,自古生產(chǎn)甘蔗,古代印度人很早就會用甘蔗制糖,魏晉南北朝時,制糖技術(shù)也隨佛教傳入中國。唐代初期,官方還出面組織學習古印度的制糖法,派人去,也請人來,后來,中國制造的糖勝過了印度的糖。敦煌卷子P3303號上,詳細記錄了印度甘蔗的種類,造沙糖法,造石蜜法,甘蔗栽培法等。中國的糖越造越好,又回傳印度,以至于今天印度的一些語言中,還把白糖叫做“支尼”,意思是“中國的”。
在向印度學習的同時,中國也向印度輸出了養(yǎng)蠶,繅 [sāo] 絲,造紙,印刷等技術(shù)。
禪宗出現(xiàn)
印度佛教的中國化過程得以完成
隋唐一統(tǒng)中國,中印文化交流達到高峰。
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之治”,中華國力世界第一,對外開放,海納百川,唐朝與印度僧侶來往頻繁。三藏法師玄奘西行取經(jīng),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故事。
629年,玄奘西行,經(jīng)新疆,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等地輾轉(zhuǎn)進入印度,一面巡禮,一面講經(jīng)學法,名震五天竺,與人辯論沒有對手,被大乘人尊為“大乘天”,被小乘人尊為“解脫天”。645年回國,攜佛經(jīng)657部,次年寫成《大唐西域記》12卷,以驚人的記憶力詳細記敘了西域138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歷史,地理,宗教,語言,文字等情況,為研究古代中亞和南亞的歷史、社會和文化提供了極為豐富與珍貴的資料。今天的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佛教考古活動中,玄奘的記載成為指明方向,因此,《大唐西域記》對于重建印度乃至中亞的歷史都十分重要。
玄奘畫像
玄奘廣收門徒,開創(chuàng)了中國佛教的法相宗。至今在韓國和日本傳承。玄奘是中國與印度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偉人,他的名字在印度也是家喻戶曉,印度小學各語種歷史課本,都有專門一節(jié)介紹他在印度的事跡。
唐代求法運動的高漲,使中國文化與印度文化加快融合,佛教禪宗的出現(xiàn),標志著印度佛教的中國化過程已經(jīng)完成。佛教自傳入中國以后,到隋朝時大部分經(jīng)文已經(jīng)翻譯完畢,同時佛教的思想也引起了中國知識精英的注意,大量的知識分子加入到對佛教思想的研究之中。
禪宗的起源,按傳統(tǒng)說法,謂佛法有“教外別傳”,即除佛教經(jīng)典的教義之外,還有“以心傳心,不立文字”的教義。達摩大師聽說東土震旦(中國)有大乘氣象,便來中國傳教,成為禪宗第一代祖師。后來,達摩把禪宗奧旨傳給了慧可,慧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弘忍最后傳給了慧能。于是,影響中國千年之久的禪宗興盛起來。
唐代慧能把禪宗思想和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孔孟之道結(jié)合起來,他以修身養(yǎng)性為中心的宗教哲學和孔孟的性善說、先驗論等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慧能認為“人人皆可成佛”與儒家“人人皆可為堯舜”有著相似之處,禪宗吸收了中國的本土文化,形成自己的風格特色。
以六祖慧能為代表的禪宗認為,人能不能成佛決定因素在心而不在別的什么上面,心的問題不解決,念佛吃素也沒用。而所謂心的問題就是在一念之間解決的,這就是“頓悟”。后來有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說法,就是禪宗頓悟思想的一個典型表達。
“頓悟?qū)W說”解決了如何覺悟成佛的關(guān)鍵問題。釋迦牟尼提出佛教的核心概念“佛”是指“覺悟”,只有覺悟才能實現(xiàn)涅槃。但如何覺悟,釋迦牟尼沒說,讓眾弟子自己參詳。在印度,佛教信徒提出通向覺悟的方法五花八門,似乎都不行,不完善的佛教競爭不過其他宗教,被后來的印度教取代了。
慧能還特別關(guān)注下層社會,特別是文化水平不高、不識字人的學佛權(quán)利,關(guān)心社會最底層的弱勢群體的前途與命運,希望通過佛法化解他們的苦難?;勰艿亩U學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壇經(jīng)》中,《壇經(jīng)》語言風格也更適合中國的普通民眾。《壇經(jīng)》在中國化、民間化、通俗化方面一系列的創(chuàng)新,推動了中國佛教的本土化。
唐宋以后,禪宗幾乎成了佛教的代名詞,士大夫階層從最初對佛教的排斥轉(zhuǎn)而信奉、追隨,進而改造傳統(tǒng)的儒學體系。中國唐宋以降的很多學者投入禪宗佛學中,然后再回到道家及儒家,禪宗深刻影響了當時中國的主流思想。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fā)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教中國化是中國古代文化史上的大事,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沉淀和中國文化性格的塑造具有深遠的意義。在宗教信仰,人生觀念,思維方式,道德標準,價值取向,生活習俗等各個方面產(chǎn)生無窮作用,中國詩歌,繪畫,音樂,舞蹈,傳奇,變文,醫(yī)學,天文,算術(shù)等全方位受到影響并別開生面。
印度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特別要提到中國的音韻學,也是西域印度傳來。佛教傳入后,印度的語言學影響中國,到南北朝時沈約制出四聲,中國才開始有了音韻學,并逐漸發(fā)展。漢代以前中國人不懂音韻學,對辨別語音不擅長,佛教徒往往都懂拼音表,而儒家讀書人卻不知究竟。
古代印度人對語言學知識十分重視,他們的文字是拼音文字,公元前就出現(xiàn)了語法書,也出現(xiàn)了相當科學的字母表,而我國的象形文字卻不太注重語法和語音。
印度語言學以字母貫穿一切音節(jié),文字簡略,組成很多詞匯。我國“字母”這個名稱,最早出現(xiàn)于晉宋之間的佛經(jīng),現(xiàn)存唐代沙門智廣所著《悉曇字記》中也有關(guān)于字母的記載,說明字母的出現(xiàn)與梵文傳播有直接關(guān)系。唐代守溫和尚制作了三十字母,給人們提供了一個簡化和規(guī)范聲母的思路,后來出現(xiàn)了“字母詩”,如明代《早梅詩》成為中國音韻學新的發(fā)展階段。
“東風破早梅,向暖一枝開。
冰雪無人見,春從天上來?!?/span>
僅有20字,便于記憶,但還沒把發(fā)音部位相同的字母列在一起。
其后的《五方元音》以名詞作字母名稱,并注意了發(fā)音部位的歸類。
“梆匏木風,斗土鳥雷,竹蟲石日,剪鵲絲云,金橋火蛙”,這就與現(xiàn)代漢語拼音的聲母b、p、m、f、d、t、n、l等十分接近了。
由此可見,印度梵語對中國音韻學的影響十分巨大。
到了宋代,宋太祖趙匡胤下詔西天求法,官方組織了157人的龐大求法團,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xiàn),也是最后一次。因為11世紀時穆斯林開始影響印度,印度佛教已衰落不堪。到宋仁宗時代(1023-1063),中國歷史上歷時6個世紀,牽動億萬人心的求法運動告終。
佛教在中國已深入人心,仍在思想、習俗、文學、繪畫、雕塑等各方面發(fā)揮影響,此時的佛教早已不是印度的佛教,而是中國的佛教了。
明代后期中印文化交流
主要體現(xiàn)在商品貿(mào)易上
元朝建立,忽必烈對南洋特別重視,從南邊入手,經(jīng)略南海,確保海上經(jīng)濟利益,中印政府之間的頻繁往來達到史上最高地步。
明代,鄭和七次下西洋,成就中國航海事業(yè)的壯舉,所歷30余國,包括印度的若干地區(qū),而且,明宣德八年(1433)農(nóng)歷4月,鄭和最后一次下西洋途中,這位偉大的航海家就病逝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鄭和的祖父和父親都是虔誠的穆斯林信徒,曾去麥加朝圣,但鄭和本人是佛教徒,其葬禮也依佛教形式。
明代后期,中國與印度的文化交流主要體現(xiàn)在商品貿(mào)易上,但此時中國已明顯衰落,西方列強控制了海上交通,他們一邊貿(mào)易一邊劫掠,在歐洲,印度,中國之間牟取暴利。
清代,1834年英國人正式將中國茶種引進印度,茶園遂開始遍布印度東北、西北各地,而這之前,至少于明代初期,印度民間并未形成飲茶習俗。
西方列強為打開中國國門,不惜向中國輸送鴉片,這些鴉片就種植在英國的殖民地印度。東方文明古國印度和中國同時遭到西方列強宰割。
康有為很早就著文強調(diào)中國要以印度為鑒,實行變法,以免亡國。1901年11月初,這位維新派領(lǐng)袖到達印度加爾各答,月底又到了大吉嶺,在印度居住1年半之久,著名的《大同書》即于此時完稿。大學者康有為還以為能看到歷代中國人心中西方的凈土和佛教的興旺,沒想到當時的印度佛教已蕩然無存,人們甚至不知道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地上曾經(jīng)有過佛教!
康有為及其名著《大同書》
偉大的中國民主主義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十分關(guān)心印度問題,印度國大黨也把孫中山看作現(xiàn)代中國的締造者,他們會議室懸掛的世界偉人肖像中,就有中國的孫中山。
同樣,印度的圣雄甘地也在中國享有盛譽,日本侵華,甘地曾在多種場合給予譴責。
苦難的歲月里,中國印度相互支持和理解。印度醫(yī)生柯棣華為支援中國人民的抗日戰(zhàn)爭,隨援華醫(yī)療隊來到中國,僅1941年到1942年,就作為外科醫(yī)生主持和指導手術(shù)700次!許多生命在他的手下重生,他無私的國際主義精神成為中印友好的象征,柯棣華大夫病逝于中國,年僅32歲,上萬中國人參加了他的追悼會。
2013年5月21日,國務(wù)院總理李克強在孟買會見柯棣華大夫的妹妹馬諾拉瑪?shù)扔H屬
轟動中國的泰戈爾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印最高領(lǐng)導人蔣介石和尼赫魯都曾互訪。
1939年8月22日,尼赫魯?shù)诌_昆明,23日到達重慶,蔣介石夫婦設(shè)宴招待,產(chǎn)生中印關(guān)系七條建議:交換教授講學;交換留學生;交換出版物;交換新聞;互派調(diào)查、訪問和旅游團;中國方面組織佛教訪問團赴印度,派專家考察印度工農(nóng)業(yè),科學考察;參加國大黨年會,都得以實現(xiàn)。
1939年尼赫魯訪華
1942年2月9日,蔣介石夫婦抵達新德里,對印度進行友好訪問。呼吁英國人從速賦予印度國民以政治上之實權(quán),印度人民深受鼓舞。
蔣介石訪問印度與甘地會晤
比起最高領(lǐng)導人之間的互訪,大詩人泰戈爾的來華更成為轟動中國的新聞趣事。
在所有的印度人中,在中國知名度最高的,影響力最大的有兩個人,一個是佛祖釋迦牟尼,一個是近現(xiàn)代的泰戈爾。釋迦牟尼不用說了,為什么泰戈爾的影響力這么大呢?
泰戈爾本人是一位詩人,小說家,戲劇家,畫家,音樂家,哲學家,在印度享受很高聲望,在全世界也具有廣泛影響。這樣一位全才,他在近代中國與印度文化史上成為具有特殊地位的人物。因為進入中華民國,1924年以前,中印兩國重建友誼主要集中于政治方面,而文化方面交往的轉(zhuǎn)折點恰正始于這一年的泰戈爾訪華。
1912年泰戈爾的詩集《吉檀迦利》轟動歐洲,191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我國文學界立刻做出反映,馬上在《東方雜志》上翻譯刊發(fā)泰戈爾的文章。1915年,陳獨秀在他主編的《青年雜志》也譯介了泰戈爾的4首詩,此后一直到1923年10間中國的鄭振鐸,許地山,徐志摩等著名學者詩人不斷翻譯泰戈爾的作品,在中國掀起“泰戈爾”熱。
一個世界級大詩人,在當時中國最富才情的大詩人徐志摩的牽引下,1924年以64歲的年齡來華訪問。
劍橋讀過書的倜儻才子徐志摩,找到梁啟超,蔡元培,汪大燮發(fā)起的“文學社”,正式向泰戈爾發(fā)出邀請,同時,蔣百里,周作人,朱希祖,耿濟之,鄭振鐸等聯(lián)合成立的文學研究會也參與接待,他們的會刊《小說月報》連續(xù)推出兩期泰戈爾專號,發(fā)表泰翁作品,介紹他的思想及生平,進行預熱。
1924年3月21日,泰戈爾一行6人從加爾各答出發(fā),4月8日抵達香港,期間孫中山因前不能前去見面,派去特使表示歡迎。4月12日到達上海,張君勵,鄭振鐸等文化名流前去迎接,徐志摩擔任翻譯并全程陪同。此后50天中,泰戈爾到經(jīng)杭州、上海、南京、濟南、北京、太原、漢口等地,最后回到上海,由上海赴日本,香港,回到印度。
印度詩人泰戈爾訪問北京,與梁思成(左一)、林徽因(右二)、徐志摩(右一)合影
在這50天的時間里,泰戈爾可以說風光無限,受到當時中國最有名氣和地位的人接待,梁啟超,熊希齡,梁漱溟,學者政要不用說,清遜帝溥儀也于4月27日在故宮宴請?zhí)└隊枴?/span>
溥儀與泰戈爾合影
5月8日是泰戈爾64歲生日,在北京的協(xié)和醫(yī)校禮堂,胡適擔任會議主席,京城文化界為泰戈爾準備了19張名畫和一件名瓷的壽禮。梁啟超還為泰戈爾贈送了中國名字:竺震旦。
梁啟超(右二)會見來華訪問的泰戈爾(右三)
人艷如花的民國女神林徽因與徐志摩等人特地趕排了泰戈爾的劇本《齊德拉》,在泰翁生日當天用英語演出。
從左至右林徽因、泰戈爾、徐志摩
京劇藝術(shù)大師梅蘭芳與會,幾天后梅蘭芳為泰戈爾表演了《洛神》。
隨泰戈爾訪華的印度畫家難達婆藪觀看《洛神》后,作此畫贈梅蘭芳
21日在太原泰戈爾會見了山西大員閻錫山。所經(jīng)之處,泰戈爾應(yīng)邀發(fā)表演講,引發(fā)熱議。
50天時間里,徐志摩成為出力最多的人,他到處奔走,全程陪同,做翻譯,當導游,又為泰戈爾的健康進行周密安排,使泰戈爾將他引為忘年之交。
1928年,徐志摩經(jīng)日本去美國、歐洲訪問,回來去印度看望泰戈爾,在印度住了3星期。
1929年3月19日,泰戈爾到日本、加拿大講學,途經(jīng)上海,特地看望徐志摩,并住在徐志摩陸小曼夫妻的臥室里,為徐志摩留下自畫像和詩歌兩件墨寶。
泰戈爾(前排左坐者)在徐志摩家中
泰戈爾題贈徐志摩夫婦的自畫像
徐志摩與泰戈爾
1929年6月,泰戈爾從加拿大回國,再次到上海停留,又在徐志摩家里住了兩天。這是泰戈爾最后一次來到中國,期間國母宋慶齡與泰戈爾親切會見,并主持隆重的歡送儀式。
朋友們,看看這些歷史資料,你會發(fā)現(xiàn)泰戈爾在中國受到重視和歡迎的程度,已是待客的最高規(guī)格,中國政治界、思想界和文藝界刮起了泰戈爾旋風。徐志摩與泰戈爾的友誼,超越私人感情,成為中印兩大文明古國、兩大民族2000年友好交往的果實、結(jié)晶和代表。
1941年,已經(jīng)臥床不起的泰戈爾仍不忘訪問中國的日子,口授一詩:
“我取了中國名字,
穿上中國衣服。
這在我心里是明白的:
我在哪兒找到朋友,
便在哪兒獲得新生,
朋友帶來了生的奇跡。
異鄉(xiāng)開著不知名的花卉……”
泰戈爾對中國思想界和文壇的影響也是巨大的,訪華前后的五六年,他幾乎全部重要作品都有3到5種以上的譯本,郭沫若,謝冰心,鄭振鐸,徐志摩,王統(tǒng)照等中國現(xiàn)代文學大家們的創(chuàng)作都受到泰戈爾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建立的中印學會,泰戈爾擔任印度一方的主席,蔡元培擔任中國一方的主席,興起印度的中國學和中國的印度學。
這一股熱潮,到了新中國的80年代改革開放,又一次掀起,可見泰戈爾的魅力和藝術(shù)的魅力無窮。
中印文明對話永遠存在
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4月1日中國和印度建立正式外交關(guān)系,文化交流進入新時期??萍迹?,宗教,文學,藝術(shù),教育,衛(wèi)生,體育,新聞,影視,餐飲等往來和交流都很頻繁。
2019年5月1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出席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發(fā)表題為《深化文明交流互鑒 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提出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chǔ)。
印度影星阿米爾?汗參加了亞洲文明大會分論壇的對話。
中國和印度山水相連,人文相親,2000年的文化交往為亞洲兩大文明古國攜手共建美好未來提供土壤,文明一定會更好,明天也一定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