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衛(wèi)健委和世衛(wèi)組織駐華代表處發(fā)布的最新數據,目前中國吸煙人數超過3億,煙草每年使國內100多萬人失去生命。作為煙草生產和消費大國,中國的控煙任務艱巨,但國內的戒煙門診卻面臨不少尷尬處境。
圖為控煙志愿者在街頭用行為藝術勸市民戒煙。孟德龍 攝
中國吸煙人數超過3億 戒煙意愿卻不高
26日,世界無煙日前夕,國家衛(wèi)健委和世衛(wèi)組織駐華代表處共同發(fā)布了《中國吸煙危害健康報告2020》。
報告顯示, 中國吸煙人數超過3億,15歲及以上人群吸煙率為26.6%,其中男性吸煙率高達50.5% 。煙草每年使100多萬人失去生命,如不采取有效行動,預計到2030年將增至每年200萬人,到2050年增至每年300萬人。
早在2017年,國務院就印發(fā)了《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guī)劃(2017—2025年)》,文件提出要依托專業(yè)公共衛(wèi)生機構和醫(yī)療機構,開設戒煙咨詢熱線,提供戒煙門診等服務,提高戒煙干預能力。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中也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15歲以上人群吸煙率分別低于24.5%和20%。
但此前,中國疾控中心的公布的一組數據卻顯示,僅有19.8%的吸煙者過去12個月內嘗試過戒煙,過去12個月嘗試過戒煙的人當中,90.1%未使用過任何戒煙服務。
另外,過去12個月嘗試過戒煙的人當中,只有4.6%使用過藥物治療,3.2%使用過咨詢或建議。
“中國煙民戒煙愿望差、戒煙成功率低、戒煙復吸率又高?!敝袊刂莆鼰焻f會高級顧問許桂華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這樣評價中國煙民的戒煙現狀。
資料圖:戒煙門診
戒煙門診面臨尷尬處境
來自中國疾控中心的數據顯示,2020年各省份戒煙門診首診共干預患者24534人次。不過,這樣的數字對于龐大的吸煙人群來說仍然不算多。
記者了解到,雖然目前國內不少醫(yī)院開設了戒煙門診,但是患者的就診情況和醫(yī)從性并不十分理想。
“患者就診的持續(xù)性不是很樂觀,一陣宣傳風刮來患者會明顯增加,過去之后又會少很多?!睆团d醫(yī)院呼吸科主任陳謹這樣評價戒煙門診的現狀。
戒煙為什么這么難?
在陳謹看來,這與 國內民眾對煙草危害的認知不足、煙酒文化盛行 等多重因素有關,另外,也與 戒煙藥物的可及性、有效性以及性價比 有關。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已被批準使用的戒煙藥物有:尼古丁替代療法藥物(非處方藥)、鹽酸安非他酮緩釋片(處方藥)、酒石酸伐尼克蘭(處方藥)三種,但由于不能列入醫(yī)保范圍,只能作為自費藥使用。
在國內,戒煙藥物的標準療程是3個月,應當足量足療程來用藥,藥費平均一個月在五六百元。盡管這個費用在很多煙民的可負擔范圍內,但是依然會影響到他們的用藥持續(xù)性。
“真正想戒煙的吸煙者,目前大多數可以接受這個價格,但不代表他們覺得不貴?!睆氖露嗄杲錈煿ぷ鞯谋本┏栣t(yī)院戒煙門診醫(yī)師褚水蓮說。
據褚水蓮介紹,按照藥物的臨床試驗數據,服用藥物持續(xù)性戒煙成功的概率在50%到60%,但實際門診中,這個數字僅有40%,很多患者沒有足量足療程用藥,使得戒煙效果受到影響。
除了患者費用負擔重以外,在業(yè)內專家看來,一些醫(yī)院的戒煙門診還面臨“無藥可用”的問題。
北京控煙協會秘書長崔小波說,“自費藥占比”在醫(yī)院管理中成為衡量醫(yī)院醫(yī)保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標,大多數醫(yī)院不允許自費戒煙藥進入醫(yī)院藥房,這也就導致了“無藥可用”的尷尬境地。
資料圖。中新社記者 陳超 攝
如何破除戒煙門診困境?
世界衛(wèi)生組織發(fā)布的國際疾病分類(ICD-10)中明確將煙草依賴作為一種疾病。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辰曾公開強調“吸煙為致病之首惡,控煙為防病之首善?!?/span>
那么,該如何破解國內戒煙門診面臨的一系列困境?
在崔小波看來, 解決戒煙藥物、戒煙服務的可及性 是一項重要工作。
據他介紹,北京市控制吸煙協會已經建議將戒煙醫(yī)療服務納入醫(yī)療保障基金支付范圍,同時建議將煙草依賴疾病納入門診慢特病病種管理范圍,作為治療周期長、對健康損害大、費用負擔重的疾病門診費用納入共濟保障范圍。
陳謹認為,目前藥品帶量采購正在全國鋪開,過去很多高價的抗癌藥等藥品都已經大幅降價,為患者減輕了負擔。今后,戒煙藥是否也能參照這個模式“以量換價”值得期待,因為從防病角度來看,在戒煙領域的長期投入意義重大。
除了藥品的可及性有待提高外,如何讓醫(yī)生愿意在戒煙門診坐診也是個大問題。
崔小波說,在戒煙門診,通常一位醫(yī)生要為一個患者服務45分鐘,投入的時間成本非常高,并且一名患者想成功戒煙需要醫(yī)生長期的投入。
據專家介紹,目前很多醫(yī)生是在工作8小時之余,利用其它時間來參與戒煙工作,雖然很多醫(yī)生認可戒煙的重要性,但是考慮到收入等問題,戒煙醫(yī)生也只能成為他們的“第二選擇”。
基于這樣的特殊性,如何設置合理的機制保障戒煙門診醫(yī)生的收入,也是當下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只有讓更多的醫(yī)生看到發(fā)展,才可能儲備更多更專業(yè)的團隊來幫助患者。
來源:南國金報